【书名】:《渭南县志》
【作者】:杨树民主编
【出版社】:西安:三秦出版社
【时间】:1987
【页数】:821
【ISBN】:11388·010
书籍格式: PDF
书籍大小: 31.5M
书籍清晰度: 清晰版
书籍完整性: 完整
大事记
行政建置志
第一章 位置疆域
第一节 位置
第二节 疆域
第二章 地理沿革
第一节 区域开发
第二节 县置沿革
第三章 村镇
第一节 村落
第二节 集镇
第四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唐宋区划
第二节 明清区划
第三节 民国区划
第四节 现行区划
自然地理志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构造发展
第二节 地层
第三节 地震
第四节 矿藏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渭河平原
第二节 东西台原
第三节 横岭沟壑
第四节 秦岭山地
第一节 光照
第三章 气候
第二节 气温
第三节 地温
第四节 降水
第五节 气压、风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第七节 物候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河流
第二节 地下水
第三节 ?泉
第五章 土壤
第一节 ?土
第二节 黄绵土
第三节 山地丘陵土
第四节 其它土
第六章 植被
第一节 川原栽培区
第二节 低山丘陵区
第三节 中山区
第七章 动物
第一节 兽
第二节 禽
第三节 虫、鱼
第八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灾
第二节 旱灾
第三节 雹灾
第四节 冻灾
第五节 风灾
第六节 瘟疫
第七节 病、虫害
人口志
第一章 人口源流
第二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年龄、性别
第二节 地域分布
第三节 社会构成
第三章 人口变动
第一节 出生、死亡
第二节 迁移变动
第三节 自流人口
第四章 人口调查
第一节 清厘户口
第二节 编查户口
第三节 人口普查
第五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
第二节 家庭
第六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晚婚晚育
第三节 节育绝育
第四节 教育奖惩
第一章 体制
第一节 土地改革
农业志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第二章 农业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耕地
第三节 耕作制度
第四节 粮食生产
第五节 棉花生产
第六节 油料生产
第七节 蔬菜生产
第八节 农业科技
第三章 林业
第一节 育苗
第二节 山区造林
第三节 平原绿化
第四节 林木管护
第五节 科学造林
第四章 畜牧业
第一节 饲草饲料
第二节 家畜
第三节 家禽
第四节 其它养殖业
第五节 疫病防治
第五章 副业
第一节 瓜、果
第二节 烟叶、药材
第三节 编织、加工
第六章 水利建设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治河
第三节 修库
第四节 打井
第五节 抽水
第六节 方田建设
第七节 灌溉
第八节 水土保持
第九节 排碱
第七章 农业机械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作业机械
第四节 水利机械
第三节 加工机械
第五节 运输机械
第六节 机械供销
工业交通志
第一章 工业
第一节 经营体制
第二节 化学工业
第三节 机械工业
第四节 电力工业
第五节 木材加工工业
第六节 食品工业
第七节 纺织、缝纫工业
第八节 皮革、造纸工业
第九节 文化用品工业
第十节 企业管理
第十一节 职工生活
第一节 起源、分布
第二章 社队企业
第二节 产品、设备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三章 交通
第一节 铁路
第二节 公路
第三节 航运
第四节 桥梁
第五节 管理单位
第四章 邮电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邮政
第四节 电话
第三节 电报
商业志
第一章 集市贸易
第一节 市场
第二节 集会
第三节 集市贸易
第二章 私营商业
第三章 供销商业
第一节 机构、企业
第二节 管理
第三节 供应
第四节 推销
第五节 经营
第一节 机构、企业
第四章 国营商业
第二节 批零网点
第三节 购进
第四节 销售
第五节 经营
第六节 风味小吃
第五章 国营粮食商业
第一节 机构、企业
第二节 收购
第三节 供应
第四节 仓储
第五节 油脂
第六节 经营
第六章 对外贸易
第一节 计划价格
第七章 物价
第二节 自由价格
第三节 提价降价
第四节 物价检查
第五节 物价指数
第八章 工商管理
第一节 工商登记
第二节 个体管理
第三节 取缔非法经营
第四节 物资交流会
财政金融志
第一章 财政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体制
第三节 收入
第四节 支出
第五节 地方财政
第二章 税收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农业税
第三节 工商税
第三章 金融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流通货币
第三节 存款
第四节 工商信贷
第五节 保险信托
第二节 农业信贷
第四章 农村金融
第一节 农业银行
第三节 信用合作
城乡建设志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城郭变迁
第二节 街巷分布
第三节 市政建设
第四节 园林绿化
第五节 城区供水
第六节 公共交通
第七节 房产管理
第八节 环境卫生
第二节 渭南地区行政公署
第一节 中共渭南地委
第二章 党政机关建设
第三节 中共渭南县委
第四节 渭南县人民政府
第三章 村镇建设
第一节 村庄建设
第二节 集镇建设
第四章 新型建筑
第一节 解放影剧院
第二节 印刷机器厂装配车间
第三节 电视转播塔
第四节 桥梁处倒锥壳水塔
第五节 渭河大桥
第一节 驻渭建工
第五章 建筑施工
第二节 县、社建工
第六章 建筑材料生产
第一节 砖瓦生产
第二节 沙石生产
第三节 水泥制品生产
第七章 建筑材料供应
第一节 机构体制
第二节 供应
第三节 经营
第八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废水治理
第二节 废气治理
第三节 废渣治理
第一节 勘察设计
第九章 城乡管理
第二节 城市规划
第三节 乡村规划
政权志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章 政府
第一节 县政府
第二节 基层政府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
第四章 政法
第一节 法院
第二节 检察
第三节 司法
第四节 公安
第五章 民政
第一节 选举
第二节 优抚
第三节 福利救济
第四节 复转军人安置
第五节 信访
第六章 人事劳动
第一节 人事管理
第二节 劳动就业
第三节 劳动保护
第四节 劳动工资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党派、群众团体志
第一章 共产党
第二节 中心工作
第三节 历届党员代表大会
第四节 干部管理
第五节 思想教育
第六节 纪律检查
第七节 统一战线
第二章 国民党
第三章 民主党派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渭南县委员会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会渭南县委员会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渭南县支部
第一节 工人组织
第四章 群众团体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第三节 妇女组织
第四节 农民组织
第五节 商业组织
第五章 会道门
第一节 江湖会
第二节 一贯道
第三节 其他会道门
军事志
第一章 机构
第二章 兵役
第三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团练保甲
第二节 国民兵团
第三节 其他武装组织
第四节 民兵
第四章 人民防空
第五章 驻防、驻军
第一节 驻防
第二节 驻军
第六章 主要兵事记略
第一节 麻耿巴邑之战
第二节 缑麻倒戈
第三节 刘慕德兵变
第四节 “西安事变”中的渭南
第五节 日寇飞机轰炸县城
第六节 花园之战
第七节 修筑工事
农民革命斗争志
第一章 全国性农民起义在渭南的活动
第一节 黄巢军与唐军良田坡之战
第二节 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渭南
第三节 太平军占领渭南县城
第四节 谂军转战渭河两岸
第二章 本县农民的自发斗争
第一节 张绪勋率众抗粮
第二节 回民起义
第三节 江湖会首领田贵宾率众造反
第四节 故市人民抗路捐的斗争
第五节 “刀客”起落
第六节 两原的缴农斗争
第七节 渭北的缴农斗争
第八节 捕杀惯匪
第三章 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斗争
第一节 农民协会反军阀、斗地主、驱恶绅
第二节 湭河川农民驱逐孟世杰匪军
第三节 宣化事件
第四节 渭华起义
第五节 反饥饿斗争
文化志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幼儿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四节 专业教育
第五节 工农教育
第六节 师资队伍
第二章 科学技术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二节 科技队伍
第三节 科学普及活动
第四节 科技成果
第五节 地震测报
第六节 计量管理
第三章 卫生
第一节 医院
第二节 医生
第三节 医疗
第四节 防疫
第六节 卫生
第五节 保健
第一节 设施
第四章 体育
第二节 幼儿体育
第三节 学校体育
第四节 职工体育
第五节 农村体育
第六节 老年人体育
第七节 比赛成绩
第八节 裁判队伍
第五章 文化
第一节 图书发行
第三节 电影放映
第四节 戏剧演出
第二节 图书阅览
第五节 群众文艺
第六章 文物古迹
第一节 遗址
第二节 墓葬
第三节 古建筑
第四节 馆藏文物
第五节 革命文物
第六节 名胜
第七节 金石
第七章 新闻广播
第一节 新闻
第二节 广播
第三节 电视
第四节 报刊发行
第一章 英雄模范
人物志
第二章 政治人物
第三章 军事人物
第四章 经济、科技人才
第五章 文化艺术人物
第六章 其他人物
艺文志
第一章 诗歌
第一节 古体诗
第二节 近体诗
第三节 新诗
第四节 民歌
第一节 赋、词
第二章 赋、词、小说、散文、口头文学
第二节 小说、散文
第三节 口头文学
第三章 戏剧、音乐、曲艺
第四章 书法
第一节 篆书
第二节 隶书
第三节 草书
第四节 楷书
第五节 铭刻
第五章 美术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剪纸
第三节 刺绣
第四节 雕塑
第五节 摄影
第六章 著述目录
社会志
第一章 民族
第一节 汉族
第二节 少数民族
第三节 民族关系
第二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生辰
第二节 婚娶
第三节 丧祭
第四节 传统节日
第五节 食、衣、住、行
第六节 革除陋习
第七节 社会新风
第三章 宗教信仰
第一节 天主教
第二节 基督教
第三节 伊斯兰教
第四节 佛教、道教
第四章 方言
第一节 语音
第二节 词汇
第三节 谚语
第四节 歇后语
附记
一、重要历史文献辑存篇目
二、《渭南县志》纂修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