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志阁搜集保护数万册明代、清代、近代县志等数字电子版资料,涵盖全国各地乡镇志、县志、区志、市志、省志、通志、府志、文物志、地名志及各类古籍资料等.您可以网站右上角地名关键词检索,如果站内没找到您需要的地方志或站外资料也可联系客服帮您代寻。

文章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张九龄研究》后记 张效民

《张九龄研究》后记 张效民

发布时间:2021-06-08 点击数:1348
《张九龄研究》后记
                        张效民
《张九龄研究》终于杀青,还有些相关的话,需要做些说明。当然这也是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首先要提到的是,我做张九龄研究,并非是由于认为自己专业足以胜任,恰恰相反,我虽曾较长时期在高校工作,但从事的教学任务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尽管读书期间喜欢古典文学,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也曾初步涉入,大学期间与同学一起搞过唐诗人孟浩然诗歌注释,与人合作注释过晚唐诗人雍陶的诗歌,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但实话实说,仍然是个门外汉。学殖浅陋,不足以谈研究二字。但是退出行政岗位之后,自觉无甚专长和爱好,总得找点事做以消磨时光,锻炼神经,自娱自乐,以防老年性痴呆早早到来——我见过一些老年性痴呆患者,那情况真的使人心酸,个人生活不能自理,活得既无尊严,也给家人带来巨大负担和折磨。所幸读书以来对于古代文学的爱好尚存,一直未曾断过。所以就想到要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做点探索。既不为评职称,也勿需应付考核。既不为稿费,更不为沽名钓誉,以学者、文化人自居。
目标既定,想到身在广东,可以在广东的历史文学人物身上着手,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于是就锁定了唐代张九龄这位出生于广东韶关的历史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当然,也可能是张九龄那几首著名的诗歌作品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类吸引了我的注意。更由于出生于僻远岭南的张九龄,又何以走出岭南,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进入官场,竟然位居宰相之职,参与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整个过程,发挥过名留青史的巨大作用?又因何他的去职,竟成为一个盛世转折的标志性的事件,这中间究竟蕴含着何种秘密?对于我们今天是否还有一些启迪?等等。这些问题进一步触发了我的研究动机,强化了研究兴趣。而当我接触到张九龄的相关材料和研究现状后,既觉得这是一座宝库,但同时也感到由于资料不足,研究难度很大。如果想写一本有点意思的《张九龄传》,那材料了就远远不够了。何况研究中还发现现在对张九龄研究还有继续深入之必要,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弄清楚的问题。因此,我决定从张九龄事迹的考证入手,既弄清历史真相与历史细节,也为传记写作积累一定资料,加深对张九龄存在的历史意义的认识。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书稿,就是我十来年坚持张九龄研究探索的点滴成果。虽不敢言丰富,但也实在是尽了心力,自己也还颇为欣慰,觉得我对张九龄的了解在增加,我的心已经跟他近了许多。我之所以坚持以张九龄为研究对象,而且持之以恒,还由于我的近四十年的老友,原四川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商务印书馆教育编辑室主任、商务印书馆深圳分馆总经理苑容宏先生的大力支持和鼓励,经过他也得到了商务印书馆领导于殿利、李平、顾青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我的一些领导、同事和身边的朋友们,也很关心研究进展。广东省参事室文化教育组的同事们一直关注着研究的情况。即使考察出差途中,他们也总是不厌其烦的听我喋喋不休的唠叨关于张九龄考证的些许收获;一些文章写成之后,他们也提出很好的意见与质疑,这种质疑问难,使我得到诸多启发,避免许多错误;还有些远在外地的朋友也关注着我的研究情况,提供了不少支持。比如,天津的李建强先生,就在我需要各地地方志的时候,及时地提供各种网络版的地方志,使我的研究占有更加扎实的资料,得出更加可信可靠的结论;我曾经供职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环境和出版条件,文化育人办公室的同志们也关心着本课题研究;商务印书馆的《文化育人》杂志、广东省政府主办的《岭南文史》杂志、《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刊物的主编、编辑们为我的一些文章提供发表平台;还有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原院长徐希平教授,在疫情爆发之初,在大年三十之时,利用在青城山避疫的时间,为本书作序,着实使本书增色不少。在这本小书即将出版之际,凝思骋怀,确实应该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这里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容忍我作为一名退休人员,不在家中种花养草、打扫清洁、分担家务、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却偏要如在职上班一样朝七晚五,随着学校班车上下班,真有点缺乏自知之明,所为何来?如此种种,他们都既理解也很支持,尤其是我的夫人潘峰云女士,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揽去大量家务活,使我得以潜心于故纸堆中摸爬滚打,不知老之早至,自得其乐!
能够读到本书的诸君,或者可以看出本人的研究兴趣,并不在作宏观的思维和理论构架,而在于对于张九龄历史的细部进行审视。我所关注者,正是其他研究者所忽略的方面。但我认为,宏观的历史事件正由诸多历史细节所构成。忽视历史细节可能使我们错过诸多有趣的历史真实现象,从而使本来十分丰富的历史进程变得空洞无味。对于人物历史的研究而言,可能把握细节的真实,是人物研究十分重要的基础。宏大的历史和具体人物的历史,真实性都非常重要。离开了具体的、细部的真实,可能无法构建起真实的历史大厦;更可能解构宏观的历史叙事构架。只有既把握了人物历史的宏观框架,又掌握了人物历史的细部真实,这个人物才是真实的、立体的、可以感受他的呼吸的;这个大历史也才可能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而是真实的、可以相信的。我们一直强调要求真务实,我愿意就此做一些尝试。但是对于张九龄这样一个距今已逾千年的历史人物,要探索其生活历史的真实,又何其难哉!今天的我们也只有凭借他们留下的诗文来感受他们的气息和性格;凭借其他历史文献来对他们进行研究考证,来辨析他们的活动轨迹;再加上对与其相关的事件、人物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对比,来证实人物所涉事件的因果联系;借助各地地方志书所记载的与之相关活动成果来确定他们政绩和贡献。总之,与古人沟通,与历史对话,只能是间接的。我们无法触摸真实原生态的历史,亦无法直接感知张九龄的音容笑貌,行为动态,思想脉络,唯一的选择是读书,读史,读张九龄自己的作品。对其中的问题,我的办法是发现一个就多问几个为什么,层层诘问,穷追到底,找到经得起推敲、最为可靠的答案。这里,文献资料的占有和敏锐的逻辑推理判断,都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穷尽资料正是诸多学者的希冀与追求,因为这也是研究结论精准可信的基本前提。我当然也是努力占有各类文献资料,力图深思熟虑进行考证对比,但古典文献浩如烟海,以个人微小之力和限于研究条件,占有的资料仍然是有限的;而且思维能力、考证功夫有限,结论也难尽如人意。这也是我这类非主流草根研究者无可奈何之事啊!
本书研究的成绩如何,当然有赖于读者评判。但是作为作者,我对于该书的缺点与不足也还是心中有数的。因为注意人物历史细节的考证,繁复引据,那就可能产生琐碎之感,读之不能畅其所欲,使人产生厌倦之感。而且各篇之间,也或存在一些重复,这或许是由于本书由各专题考证文章集合而成,有些不足实难避免。在此预先致歉。
关于本书的编排,也需要向可能的读者做个交代。本书共分六卷,除卷之六是附录之外,大都集中对张九龄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考证。其中,卷之一是“近十五年来张九龄生平事迹研究述评”;卷之二是“张九龄父母生平事迹考略”;卷之三是“张九龄与科举考试”;卷之四是“破解长安二年科举迷案”;卷之五是“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考实”。每卷收入专题考证文章不一,并均冠以“本卷提要”,以使读者对这个部分各篇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便于各取所需,按照兴趣选择而读。应该说明的是,卷之四中有三篇文章与我的另一本《沈佺期研究》内容相同。这不是故意拉来凑数,而是这几篇文章对这两本书都十分重要。舍此则有害两书各自完整。何况张九龄于长安二年科举得中,而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正是当时十分著名的文人沈佺期。沈佺期于长安四年因“考功受赇”案入狱,并被流放驩州,因此,后来的人们也总是认为张九龄进士及第后未及时入仕授官,就是因为主考官沈佺期“考功受赇”案的影响。如此看来,沈佺期的“考功受赇”案于张九龄而言,是有着撇不清的关系。就沈佺期而言,他是直接当事人,又是“考功受赇”案责任的直接承担者,如不将此事件的前因后果考证明白,则张九龄的清誉必然受损,而沈佺期也会延续这不白之冤。所以我认为,将《沈佺期研究》那本书的几篇文章移于此处,作为本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何况我之作沈佺期研究,实在并非初衷。关于沈佺期的研究实在是张九龄研究的副产物。收在本书中的那三篇关于沈佺期的考证文章,其实都是张九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研究张九龄到长安二年进士及第问题时,“考功受赇”案实在是一个绕不过的一道坎儿。不说清楚就没法确定张九龄究竟在长安二年考据考试中是否涉入“考功受赇”案。到后来关于沈佺期的材料积累多了,就形成一部专著,单独出版了而已!
关于本书文章的内容,当然该由我来负责。本人才疏学浅,功力不足,读书不广,考证不细,思虑欠周。在本不属于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耕耘,虽亦可称勤勉,但结果实难达到预期,本不该有更好的期待。所以这本书中诸多错误和问题,或者会贻误他人,混乱视听。真个如此,所有的责骂,均该由我承担。此处预先向潜在读者致歉,也算是个真诚预警:诸君如果见到本书,需认真考量是否购入。买书如购物,当物有所值;读到本书内容,更需再思三思,不可轻信结论,以免被引入歧途,影响进步!
已经絮语良久,耽误大家时间,真诚期待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谨此说明,余者不赘!
作者2021年6月1日于深圳南山西丽湖畔

添加或扫一扫联系客服微信/QQ咨询, 诚信服务,行稳致远。(代寻各类PDF电子版资料)
在线客服